邬贺铨:网络安全就是技术的较量

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据CNNIC发布的报告,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6亿,手机用户超过12亿,网站近400万家,全国信息消费整体规模达到2.2万亿元人民币。

但中国离“网络强国”仍有差距。不仅在自主创新方面相对落后,中国还是网络攻击的主要受害国。在网络安全方面,中国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随着中央网信小组成立,信息安全正式上升到国家的战略。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小组成立后,企业和政府部门将加大对自身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改进网络安全。国内企业应该加大研发力度,开发出让用户满意的好产品。

 

CEI: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后,信息安全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对中国互联网产业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邬贺铨:首先,这次小组成员的身份和级别很高,有望改变中国互联网管理部门多、没法统一协调的局面。其次,这次会议第一次把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连在一起。安全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可能离开发展谈安全,只能在发展中求安全,并通过信息安全保发展。安全的目的是为大家创造一个更好的互联网环境。这个小组的成立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使网络发展更健康,也会带来互联网产业的兴旺。

 

CEI:在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领域,随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信息安全企业将有怎么样的市场机遇?

邬贺铨:需求决定市场。之前,像360选择免费模式推动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很高。由此,金山、瑞星在国内市场也相继采取免费模式。一定意义上,这提高了用户PC机上装防火墙的比例,相对来讲,PC中木马病毒的几率下降了,这就是因为有需求。

现在也开始出现专门做互联网安全的企业了。刺激这个市场发展的是斯诺登事件。原来大家不太重视企业网的安全,尽管有些企业也做防火墙,斯诺登事件后,企业网市场热起来了。

 

领导小组成立后,企业和政府部门会加大对自身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改进网络安全。安全不再是简单加个防火墙或者防范木马病毒,而是从基础上加强安全。比如,我们以前的很多产品都是IBM、ORACLE、EMC的,就算加上防火墙也不一定能保证信息的完全可控,完全依赖国外产品。斯诺登事件暴露后,有些单位提出对于保密要求高的产品要去IOE化,尽量使用国产、自主可控的产品。在这点上,美国就借口华为产品不安全,不让其进入市场。

当然,在中央网信小组首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还提到了创新和人才。治本的关键是技术上要胜人一筹,技术又跟人才有关,这强调网络安全的最核心问题。此外,网络安全还是管理问题。我们应该从制度上、思想上考虑网络安全。

 

CEI: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后,在信息安全产业中,民企会有哪些新的机会?

邬贺铨:网络安全不仅包括基础设施的安全,比如DNS域名受到攻击,还包含信息内容的安全,就是信息诈骗,还有通过网络盗窃国家机密、企业机密等内容的安全。在网络基础设施安全方面,华为就是提供核心网络基础设施的民企。除此之外,对于用户终端的安全也有专门做安全的民企。

在信息内容安全方面,政府涉密的产品由具有资质的企业提供。另外,像BAT这样的企业,也布局了很多内部信息安全内容管理的部门。他们不仅监控不良的信息,还要考虑如何在服务用户过程中保护用户的隐私。所以,除了国家党政类密码需要有资质的单位提供,网络安全其他方面没有什么限制,民企都可以进入,而且网络安全本身也是产业。

 

CEI:国外很早就提出了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就您的了解,他们的企业是如何支撑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国外又有哪些经验可供中国借鉴?

邬贺铨:主要是技术能力的差距。美国政府在考虑它的重要设施时,经常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美国可以说华为的产品不安全,甚至联想收购IBMX86服务器后,美国还可以说收购后的产品也不安全。事实上,在某些高端产品上,国产产品与国外产品还有差距。过去我们往往认为国外产品比国内产品要好,没有把安全放到第一位去考虑。而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府部门的基础设施不需要用很先进的产品。现在,斯诺登事件动摇了对国外产品可靠的信心,差不多条件下政府开始优先选择国产产品。

 

CEI:在新的产业形势下,该如何协调技术优先与安全可控之间的矛盾?

邬贺铨安全问题就是技术互相攻防的问题,是技术的较量。现在一些ATP攻击,是长期潜伏再逐渐渗透的结果,如果没有更高的技术就不能发现它们。所以如果不在技术上有创新突破的话,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就不那么容易改变。

 

CEI:困扰中国信息安全的一个问题是软硬件严重依赖进口,而这种依赖情况短时间内还不能改变,中国信息安全产业应该如何优化、集中力量发展核心领域?

邬贺铨:很多核心的关键技术、关键产品还受制于人,比如PC上的CPU、手机操作系统都是外国的。现在正好是个机会。国内市场开始关注国内安全产品,国家也在支持国内安全产品进入市场。国内企业应该加大研发力度,真正以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用户为目的。一些信息系统的完善是在市场里完成的,比如微软的操作系统就是全世界几十亿人帮他完善的,我们的安全产品也必须要进入市场才能检验。目前市场空间是有的,关键是我们的企业能不能开发出让用户满意的好产品。

 

CEI:信息产品国产化的道路很曲折,很难短期内占领市场,如何抓好网路安全建设的难度不亚于两弹一星,您有哪些建议?

邬贺铨:这是因为很多产品一开始就没瞄准市场。现在手机操作系统做起来并不是有多难,问题是你能不能形成一个生态系统,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操作系统+应用。用户买手机的时候一般不会询问手机用什么操作系统,而是更关心系统支持何种应用。中国完全有能力做出几十个操作系统,但是只有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才行。

 

CEI:信息安全问题正逐渐成为云计算、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等模式推广的瓶颈,对此问题你怎么看?

邬贺铨:信息化越深入,信息安全的问题就越大。可见,安全问题与信息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当我们把很多应用集中到云计算上,它就更容易成为受攻击的对象,安全问题也就更大,而这同时也激发了安全技术的进步。各种各样的应用对它依赖越深,信息安全带来双刃剑的反方向影响就越严重。

 

CEI: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的发展必然形成大数据资源。这又将对哪些企业产生影响?

邬贺铨:很多木马、病毒的规律都是通过大数据寻找的,这是大数据的应用。另外,安全也是保护用户隐私,也关系大数据。比如,在移动互联网上下载某个应用,会提示调用你的通讯录信息,实际上,有些应用根本不需要用到通讯录,企业之所以调用通讯录是要把收集的信息变现,卖给广告商等,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所以,未来信息安全的发展不仅在技术、管理方面,还需要在法律方面明确,哪些是可以调用的信息,哪些是不能调用的信息。

 

 

来源:http://www.e365.org/?p=8439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