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见谅:我写这些只为澄清事实,不想吸引太多关注,毕竟我仍然身处体制内而且力量远不足以与工程院院士对抗,请不要把我写的东西分享到微博上,如果我发现赞同数太多或者分享太多,会果断删帖。
我是做系统结构这个大方向的(偏结构多一些),虽然说ZYX的这个获奖已经在我们这个圈子里传为笑话,但我本来也不太想公开发言评价怕得罪人。然而看这势头实在不太对,如果了解内情的人不出来说话恐怕就有黑白颠倒之忧,所以不匿名了,实名反对一下 @刘知远 老师的回答,刘老师很明显不是跟我们一个方向的,所以很多地方都说的不对,下面我一个一个谈,如有得罪请见谅。得罪人怕是也没办法了,反正微博上已经有很多圈内前辈公开发言抨击过了,有事儿也是先查他们的水表。
【Update:实名保持了三个小时,收到280个赞,但不断有人把这些贴上微博,所以我还是匿名了。】
【Update:看到撕逼天王方舟子大侠已经介入了,我就放心了。。。把答案放回来了,提供炮弹。】
从学术上来说,这个东西别说是评自然科学一等奖,其份量连入围评选的资格都不具备,其评审材料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拉大旗作虎皮。
1. 云计算的提出是否晚于透明计算根本不重要,云计算的孕育从头到尾与透明计算完全没有任何关系,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包括我在内,做系统结构的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提前了几个月听说了ZYX团队已经被内定了自科一等奖,都觉得很奇怪,因为我们这个圈子里面的的确确没有什么成果能够得着这个奖,当看到他们的评审材料(暗示)说云计算是透明计算催生出来的概念时,大家都吓到了。云计算的兴起又不是什么保密的东西,就这些年大家一人一双眼睛盯着它火起来的,众目睽睽之下竟然胆子大到了敢偷天换日的地步,TC团队的人如果有逛知乎,请摸着你们良心问问自己,云计算是受你们启发搞出来的东西么?
2. 所谓Intel、Microsoft等业界大鳄的跟进,是完全颠倒了主次。我老板很精准地指出了这个问题:就拿Intel的IDF讲话来说,ZYX团队在中文报告书里面写是他们首先提出透明计算而获得了Intel的跟进,但在英文报告书里面是相反的笔法,亦即Intel开始推动透明计算的概念,而这与他们的想法重合。请注意这里的主次区别。另外,如很多人已经指出的,Intel在透明计算上的愿景与他们在论文里面描述的仍然是两回事。
这是一出什么闹剧?隔壁王二痴迷武学掌法而不得入门,整日练习掌劈铁锅,某天突然发现江湖中人津津乐道的降龙十八掌以威猛绝伦著称,刚好与自己掌劈铁锅的做法有几分相似,大喜过望拿去给衙门报功了,说萧峰是自己小弟。
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衙门居然相信了,武学功底上从来不显于人前的王二这回一跃成为武状元。
3. 很多人质疑ZYX的团队没有产出什么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这是对的,因为他们确实没有。我们这个圈子里面每个科研小组都会关注各大顶会(操作系统领域主要是OSDI & SOSP双子星,以及EuroSys等其他),我们这个小组到目前为止从未注意过或者讨论过有关TC的工作,与别人交流时发现不只是我们,大家都没有发觉过这个东西,好多人都是听说他们的获奖才头一回拜读其大作,那这就有问题了,所有小组都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工作,连在国内都没有打响名声,何谈什么国际学术影响力?
到目前为止的搜索结果来看,这别说是什么国际级的学术影响力了,绝大多数论文的发表地我是连名字都头一回看到,客气点儿说,跟殿堂级的去处相距甚远,不客气地说,这尼玛真是什么地方都敢投,连交钱就能上的那种无节操渣渣会议都投!这样的发表记录拿到了自科一等奖,国内这些正试图冲刺OSDI/SOSP的实验室死不瞑目啊。ZYX团队最好的发表记录是一篇Infocom上面的Workshops,以及明年在IEEE TC上组织的Special Issue,说好听点儿叫做含金量十分有限,说得不好听,其实就是连系统结构的主流圈子的边都没挨上,难怪大家都没听说过这个工作。有些人可能迷信IEEE TC认为这是顶级期刊,但就系统结构这种顶级会议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学科来说,顶级期刊的作用只能呵呵。
【感谢评论区指正ODSI -> OSDI】
——————————————————————————————————————————————————————–
因为原第一名身在科研体制内怕人肉,已删帖(又回来了…),本帖被顶到了最高,充分体现了知乎很多用户的懒人少思考的特质(放着很多干货贴不顶,顶这个水货贴)。因为看的人很多了,怕带坏了人民群众,又看了一遍,发现描述还是有出入,部分词语有人身攻击,修改如下,上干货:
自己工作做云计算相关的,现在读了张尧学的google主要论文多篇二遍以及其他信息等,写完以下
声明:为了方便知乎用户理解,以下纯属民间科普,行业内人员不要偷懒请自己google论文。
——————————————————————————
做个类比:
(用水稻比较是数字容易理解,方便科普,袁隆平是我非常尊重的实干家,大家不要想多了)
安南水稻研究员张通过这么多年的发现,敏锐的意识到水稻亩产是可以达到1000KG,对粮食安全和人民民生有重要意义,发表论文“水稻亩产1000KG的理论与意义”。
10年后由于北朝人口生的多,粮食不够吃了,当地”土鳖”袁隆平做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亩产终于到了990KG,同时袁名声大振,远胜“海龟”。
袁想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安南,挣些种子钱,由于安南特色主义,外国人拿不到试验田,于是和本地研究员张搞合作。
张拿到种子后,终于达到了亩产1000KG,发论文称为张氏超级水稻,注意不是杂交水稻,该产品系张氏独家发明。同时对应自己十年前发表的论文,证明超级水稻自己领先世界十年,袁是受自己启发。
袁为了搞好地方关系,小范围称赞说张的超级水稻很有前景。反正袁真正水稻亩产多少,了解北朝水稻种子出口的人肯定清楚。
张氏也乐见其成,可以凭此要经费做科研,带学生,闷声发大财。
安南科技评奖,各个学士都要交案子参选,张氏随意让学生写案子,学生将袁氏的话写进去了,评委会因为“圣人出,黄河清”一直压力很大,而业界地位很高袁氏称赞张氏,评委会大喜,评一等奖。
张氏有苦难言,本欲低调,奈何宣传部门发挥一贯的狗屎作用,吹嘘张氏八百年未有之人才,安南将雄起于太阳系,结果地球人都表示不知道……
——————————————————————————-
开始正文
1.官方消息
信息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
“透明计算”,凭啥摘得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4国家科技奖揭晓 清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群星閃耀創新路——2014年國家科技獎獲獎項目巡禮(上)–科技–人民網
科技部(科技奖主管单位):清华大学“透明计算”概念的提出,突破了传统操作系统的限制,对于解决操作系统长期受制于人的问题、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新华网(引自光明日报):夺奖成果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化计算模式;把“计算机的大脑”放到云端;网络信息安全不再成问题;使用外国产品也可发展自己。
获奖理由只在科技部网站有一句话,其他的自己看。
2.什么是透明计算?
wiki: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Transparent_computing
张:http://www.chinacloud.cn/upload/2011-09/11090420146636.pdf
intel:http://www.intel.com/content/dam/www/public/cn/zh/pdfs/ssg/Analysis_and_a_Case_Study_of_Transparent_Computing_Implementation_with_UEFI.pdf
wiki和张基本认可以下观点:
透明计算是一种为用 户提供服务的计算. 其目标是在系统为用户提供服务时, 让用户不用知道计算过程和实现细节, 只需关心系统能否提供所需服务和服务质量.
intel认可以上观点的同时添加:透明计算(TC) 可以被视为一种将存储作为服务的特殊类型的云计算。
intel在《致力联合创新,清华、英特尔推广透明计算》提到“透明计算”是张提出的,是发明人,但还说“透明计算技术与云计算愿景有许多契合之处,是云计算在中国应用的一个很好的案例。”请仔细品味后半句。
intel CEO的高度评价也是真的,当时她还是软件服务部门总裁。
http://trust.csu.edu.cn/cs/news_show!findById.action?id=44,
但是高管讲话,你懂得,google搜索“Transparent computing intel”关键词,”Transparent computing”成对出现的新闻终于2012年的讲话,后面就根本没有什么新闻。现在了解到intel内部云计算部门也没有宣传,因为它本身就是云计算么。
3.涉及的具体技术
透明计算是理论,张的具体技术体现在TransOS上,参考http://www.chinacloud.cn/upload/2011-09/11090420146636.pdf。
1.将传统操作系统也作为一种资源进行管理;和云计算虚拟化概念类似,张自己论文也说用虚拟化实现。2.分布式内核, 动态调度运行;即是瘦客户端,远程链接。3.运行在 BIOS 之上, 实例操作系统之下;这就是类似虚拟机的hypervisor模型,VMware ESX已经商业化卖产品。4.分布式网络化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这是就是openstack了。TransOS 的实现示例中开始了各种虚拟化模型。
intel认为的透明计算技术:http://iafirmware.com/sites/default/files/BJ11_EFIS003_100_CHI.pdf。UEFI下的透明计算技术演进:全虚拟化,半虚拟化,非虚拟化。
从张的论文对应时间:04年提到透明计算,06实现了虚拟模块化(此处不是虚拟化),11年实现了较为全面的TransOS。
业界:04年虚拟化起步,08年云计算提出,12年云计算大规模产业部署。
张的很多理论一开始自己根本无法实现,随着产业的成熟,套用了大量的产业工具,才达到自己的设计功能,而此时产业界早已甩他200条大街了.这也是我前面类比的由来。
4.产业化情况
TransOS产业应用我孤陋寡闻没有听说过。
虚拟化的应用无需多说了,云计算公司多如牛毛;瘦客户端华为在2012年内部全面铺开使用;VMware ESX已经卖了很长时间了;openstack发展成事实标准了。
加点私活:自80年代起,IT技术一直由工业界领导,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不需要的技术,高校研究了自己搞不定技术,如果互联网产业需要,5年就可以产生替代品。张只是提出概念而已,后面原型是借助工业界完成的,不能工业化,只提理论就是耍流氓,就像说中国现在的铁路建设全靠孙文的十万里规划一样。
———————————————————————————–
5.回头评一下获奖原因
科技部:清华大学“透明计算”概念的提出,突破了传统操作系统的限制,对于解决操作系统长期受制于人的问题、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答:概念是提出不实现,7年借助老外工具才实现;是突破了传统计算系统的限制(随便云计算研究生也可以干);操作系统受制于人没有解决,windows还是要用;保证国家安全还是有用,原来windows在硬件使坏不知道,现在底层有个虚拟机监视它了。
新华网:“透明计算”,凭啥摘得自然科学一等奖
1.把“计算机的大脑”放到云端:被人玩剩下的;2.网络信息安全不在成为问题:国家可以防止巨硬干坏事,但防止不了硬件厂商,对于个人没意义,反而更糟;3.使用外国产品也可发展自己:尼玛,你到底要不要安全啦。
真正有用的就剩防止windows的后门了,尼玛,这难道才是事情的真相,巨硬你知道么,为了你出了一个自然科学一等奖。
但是,防止windows后门,监控windows内核操作(我错了,这才是真的真相),我也可以干啊,请给我发邀请函,不要抄水表。
————————————————————————————-
张氏本意应该没想拿这个奖,只想作为一个学术官僚例行完成提交任务而已,没想到评委会的都是猪队友(因为张氏拿得的核高基,项目官员对获奖应该有极大的动力和能量),“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否则凭技术方校长团队早拿了。
张氏不是学术骗子,和汉芯不一样,他早期提出的透明计算理念还是很超前的(我没有查当时的文献记录….),但自己也实现不了,也没办法工业化,历史上有同样一波人,我们称之为空想社会主义,直到列宁工人暴动成功,但是他们用的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所以张的理论价值为0,因为它做的就是一个工程问题,它的技术在工程上,结果你自己默默搞出来一个重复的破轮子,开源的openstack早就商业化了。如果张氏不是从事开源的IT行业,而是闭源的核武器行业,也名副其实了。
———————————————————————————-
总结:张对于自然科学一等奖名不符实。
因为怕冤枉一个好人(主要是我不相信这么多人都是2货么),努力的翻了一堆东西,又写了2个小时,这是我最认真的一个答案了,借用老罗的一句话“我不是为了输赢,我就是认真”。
个人观点,与公司无关
———————————————————
14日补充:
有人提出张可能在国防上有技术贡献而不能昭之于众?
国内的IT技术尤其是应用能力不如国内工业界,获得大奖却秘而不宣,君不记近有COS、远有汉芯之旧事乎,这是皇帝的新装么?
——————————————————————————————————————————————————–
检索了以下CNKI,有如下相关文献
- [2] 徐广斌,张尧学,周悦芝,韦理,陈成才. 基于虚拟机的透明计算系统设计及实现[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 2008(10)
- 张尧学,周悦芝. 一种云计算操作系统TransOS:基于透明计算的设计与实现[J]. 电子学报. 2011(05)
- 匡文渊,张尧学,周悦芝,徐广斌,韦理,高原. NSAP——支持透明计算的网络存储访问协议[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 张尧学. 透明计算:概念、结构和示例[J]. 电子学报. 2004(S1)
快速过了一遍上述四篇文献,基本上可以认为透明计算技术和微软、Vmware和Citrix深耕多年的桌面虚拟化技术和瘦客户机+虚拟机池的架构,在具体功能上没有太大的差异,其中NSAP协议和PXE协议的功能基本接近,用于网络远程引导。
—————————————————————————————————————————–
总结一下张校长的技术路线
第一阶段
根据发表于2004年的《透明计算:概念、结构和示例》》一文,透明计算最初的设计可能是,服务器存储包括操作系统的全部数据,但是不参与计算。客户端无需本地存储,通过类似PXE的远程引导协议直接利用服务器上的操作系统文件引导启动,全部计算过程在本地完成,接近无盘工作站的理念。
第二阶段
但是到了2008年的发表的《基于虚拟机的透明计算系统设计及实现》一文可以理解为上述架构被放弃,改为服务器端不仅存储全部的数据而且参与计算,客户端仅仅完成了到服务端的连接过程,所有本地操作被重定向到服务端上处理。这个理念非常接近目前在实际使用的云计算服务,包括
Amazon AWS,Windows Azure等公有云服务,和Cirtix XenDesktop ,Vmware VSphere, Microsoft Hyper-V等私有云解决方案。
第三阶段
到了2011年发表的《 一种云计算操作系统TransOS:基于透明计算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貌似又回到了2004年的老路上,即服务端仍然只进行存储,但是根据客户端的架构变得很奇怪。
根据以下某答主已经删除的回答
作为前透明计算实验室的一员,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好了。: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499586/answer/37098795
张校长的团队最终在对2004年的设计进行实现的时候发现标准的PXE协议的在广域网和无线环境下不可靠,而自行设计的协议无法被大多数市面上的网卡兼容,因此只能放弃该设计。最终的TransOS的设计分为服务端和客户端两部分。
客户端的TransOS是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包含类似于Linux Kernel的一个基本的操作系统内核和一个类似于Vmware WorkStations的桌面虚拟机软件。
服务端的TransOS是一个应用软件,需要运行在额外的操作系统平台上。
当客户端启动的时候,客户端操作系统内核会向服务端请求一个虚拟机镜像文件,服务端TransOS应用会根据规则发送一个虚拟机镜像文件到客户端,然后客户端下载完成后,调用自带的桌面虚拟机软件加载这个镜像,并呈现给用户。因此最终用户使用的是一个运行在本地的虚拟机。同时TransOS的另外一部分功能就是将用户对虚拟机的操作同步回服务端,保证数据的可管可控。
据上述删除答案的答主透露,实际测试中TransOS因为是本地虚拟机,因此运行效率较低,在央视新闻中的Demo也只能用WinXP来完成。
——————————————————————————————————————————
update:教育部推荐 2014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示内容
原始文档地址
http://www.cutech.edu.cn/cn/rootfiles/2014/01/15/1389722463398905-1389722463551177.pdf
项目简介:
计算机体系结构及其计算模式是计算机技术与计算机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探索
和研究计算系统的新型架构和模式是计算机科学界和产业界的重要命题。60 多年前提
出的图灵机以及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的单机串行计算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型网络环
境下的计算需要。本项目扩展了冯•诺依曼结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透明计算模
式,被国内外采用,引发和推动了国内外新型网络计算模式的理论和实践
“引发和推动了国内外新型网络计算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分布式计算和虚拟化技术应该在国外90年代初就开始起步,在这份公示报告最后的主要理论成果的论文中,
最早是1988发表的An Interactive Protocol Synthesis Algorithm Using a Global State Transition Graph,从Abstract来看并没有涉及虚拟化或者分布式计算之类的东西。
最早一篇提出“透明计算”概念的论文为发表于发表于2006年的Transparent Computing: A New Paradigm for Pervasive Computing,这个时候Vmware WorkingStation和Microsoft Virtual PC都已经出了若干个版本了。在cnki中最早的文献为2004年发表的 透明计算:概念、结构和示例,这篇论文论述的系统架构跟当年市面上很成熟,并且大量使用的无盘工作站系统并没有什么太大差别。
“透明计算模式,被国内外采用”,没有检索到相关文献,Intel提出过透明计算,但是与这个并不一致。
主要成果有
三个方面:
(1)提出了时空扩展冯•诺依曼结构和透明计算模式。前者将原来计算机的内部
总线扩展为外部网络,在空间上解除了指令计算和存储的紧密绑定,在时间上将指令
的计算和存储由“串行”变成“并行”。后者以用户可跨平台自由选择服务为中心,把
计算还原成“服务透明、用户定制”的跨设备、跨平台的个性化服务。基于透明计算
还提出了独立于操作系统的新型安全计算构建理论。透明计算得到了国际上英特尔、
IBM 等公司的采纳,被英特尔公司总裁称为“代表了下一个计算时代”并作为战略之
一实施。美国工程院院士 Jack Dongarra(全球高性能计算机 TOP500 评价标准
Linpack 作者)在论文中将透明计算列为与云计算、网格计算、效用计算并列的 “大
规模服务共享”的方式之一。
“透明计算得到了国际上英特尔、IBM 等公司的采纳,被英特尔公司总裁称为“代表了下一个计算时代”并作为战略之一实施。”
(更正)没有在IBM 和 Intel 的相关新闻稿中找到类似的描述
楼下某匿名答主找到的Intel新闻稿
致力联合创新,清华、英特尔推广透明计算
(2)提出了网络计算中协议的逻辑化综合设计和优化方法。在通信有限自动机模
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协议产生和死锁避免规则,避免在复杂网络协议设计过程中极
难发现和排除的潜在逻辑错误,提高协议软件设计得可靠性和安全性。通过引入前置
和一阶逻辑,提出了协议中逻辑不一致性的检查模型,并提出了利用特定属性来计算
不变量的优化方法。研发了相应的网络协议综合设计平台。相关工作得到了 Edward
Yourdon 博士(软件工程方法论创始人)、原 IEEE CS 副主席 Ming T. Liu、以及 Jefferey
J.P. Tsai(IEEE/AAAS Fellow)的高度评价,被称为“张氏协议综合法”。
抱歉,没有google到“张氏协议综合法”的任何资料。。
(3)提出了网络计算系统的性能优化和评价方法。提出了实现透明计算的 Meta
OS 概念、体系结构和实现模型,能够将传统的操作系统作为一个资源进行调度,并在任务调度、网络队列管理、服务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系统设计优化以及相应
的性能分析量化模型和评价方法,同时建立了将操作系统、软件和数据作为个性化主
动服务提供的框架和相应方法。相关论著被美国教授 Y. Pan 评论为“可能是该领域的
里程碑”,并被国内外高校用作研究生的参考教材。
Meta OS这个理念应该和微软的Hyper-V,Vmware的ESX Server的功能基本一致,甚至不如目前正火热的docker技术在实现上更为灵活。
update:根据2008发表的,基于虚拟机的透明计算系统设计及实现,一文中的如下描述,
针对该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虚拟机的透明计算系统,通过虚拟的设备模型将用户操作系统访问磁盘和网络的输入输出请求重定向到服务器上进行处理,
完全是remote desktop 或者VDI
基于IntelVT平台和XEN虚拟机实现了原型系统,通过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没有看到有自己单独对这些东西做了技术实现,还是走了改开源软件的国产化老路。。。。
透明计算技术被英特尔、联想、腾讯等国内外企业采
用并进行产业化实施,在台式终端、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率先实现了透明计算系统,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了计算机产业的发展。透明计算概念及技术
曾被 PCMag、eWeek、ScienceDaily、TechEYE 等数百家国际媒体广泛报道,并被
评论为“这将是首个由中国推动的计算技术。”
无下载地址无真相啊。。。
——————————————————————————————————————————-
其他相关外文文献,主要来自IEEE Xplorer
Pengwei Tian; Yaoxue Zhang; Yuezhi Zhou; Ming Zhong; Cunhao Fang, “UCSI Towards a User-Centric Service Integration Approach,” Software Engineering Conference, 2007. APSEC 2007. 14th Asia-Pacific , vol., no., pp.568,568, 4-7 Dec. 2007
doi: 10.1109/ASPEC.2007.109
URL: IEEE Xplore Abstract
Yuan Gao; Yaoxue Zhang; Yuezhi Zhou,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Virtual Disk System for Transparent Computing,” Ubiquitous Intelligence & Computing and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nomic & Trusted Computing (UIC/ATC), 2012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vol., no., pp.470,477, 4-7 Sept. 2012
doi: 10.1109/UIC-ATC.2012.104
URL: IEEE Xplore Abstract
Ji Lu; Yaoxue Zhang; Yuezhi Zhou, “Optimally organizing distributed-component computing in the clouds: From both the user perspective and resource view,”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CEI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vol.2, no., pp.V2-387,V2-391, 1-3 Aug. 2010
doi: 10.1109/ICEIE.2010.5559803
URL: IEEE Xplore Abstract
Yuezhi Zhou; Yaoxue Zhang; Hao Liu; Naixue Xiong, “AVMM: Virtualize network client with a bare-metal and asymmetric partitioning approach,”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Workshops (INFOCOM WKSHPS), 2011 IEEE Conference on , vol., no., pp.642,647, 10-15 April 2011
doi: 10.1109/INFCOMW.2011.5928892
URL: IEEE Xplore Abstract
Ji Lu; Yaoxue Zhang; Yuezhi Zhou, “Modeling Optimal Organization of the Internet-Based Computation in the Cloud Computing Environment,”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GLOBECOM 2010), 2010 IEEE , vol., no., pp.1,6, 6-10 Dec. 2010
doi: 10.1109/GLOCOM.2010.5683325
URL: IEEE Xplore Abstract
Guangbin Xu; Yaoxue Zhang; Yuezhi Zhou; Wenyuan Kuang, “An Architecture for On-Demand Desktop Computing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vol., no., pp.556,561, 21-23 Nov. 2007
doi: 10.1109/ICCIT.2007.137
URL: IEEE Xplore Abstract
Guanfei Guo; Yaoxue Zhang; Yuezhi Zhou; Yang, L.T.; Li Wei; Pengwei Tian, “Performance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the Booting Process in a Transparent Computing Environment,” Future Generation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ing, 2008. FGCN ’08.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vol.1, no., pp.83,88, 13-15 Dec. 2008
doi: 10.1109/FGCN.2008.56
URL: IEEE Xplore Abstract
Yaoxue Zhang; Yuezhi Zhou, “4VP: A Novel Meta OS Approach for Streaming Programs in Ubiquitous Computing,” Advanced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 2007. AINA ’07. 2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vol., no., pp.394,403, 21-23 May 2007
doi: 10.1109/AINA.2007.6
URL: IEEE Xplore Abstract
Yuan Gao; Yaoxue Zhang; Yuezhi Zhou, “Building a Virtual Machine-Based Network Storage System for Transparent Computing,” Computer Science & Service System (CSSS),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vol., no., pp.2341,2344, 11-13 Aug. 2012
doi: 10.1109/CSSS.2012.581
URL: IEEE Xplore Abstract
Yaoxue Zhang,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ransparent Computing,” Embedded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2008. EUC ’08. IEEE/IFI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vol.1, no., pp.3,3, 17-20 Dec. 2008
doi: 10.1109/EUC.2008.188
URL: IEEE Xplore Abstract
Yuan Gao; Yaoxue Zhang; Yuezhi Zhou, “A remote resource management method for Transparent Computing,”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SIP),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vol., no., pp.1378,1381, 24-26 Aug. 2012
doi: 10.1109/CSIP.2012.6309119
来源: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510417